编者按:3月18日,人民论坛网刊发了我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庄得宝题为《筑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授课根基》的理论文章,现将全文转发,以便学习交流。
筑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授课根基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地阐明了开好思政课的长远意义,深入浅出地分析了课程改革创新和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要点,为深入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青年一代必将担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不仅要求其具有高水平专业素养,还需要有高尚道德修养。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培育优秀青年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其赢得学生的关键要素就是教师的授课根基,思政课教师只有充满自信的擦亮底色、鼓足底气、坚守底线,才能完成时代赋予的使命。
以独特的中华魂擦亮思想政治理论教师的中国底色
思想政治教育直接目的和专门任务就是为了把本阶级、本社会对人们的思想政治方面的要求变成人们实际的思想政治水平,必然存在着国别、立场的差异。为此,展示中国立场、中国底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然选择和思政课教师的重要任务。第一,要以中国历史为鉴筑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性之基。国家的历史发展过程承载了其文化传承与民族灵魂,只有很好地尊重历史、研究历史、总结历史,才能从历史进程的借鉴中寻找到民族之魂、理性之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走到今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迈进新时代是历史的选择,中国走向辉煌是历史的趋势。思政课教师必须让广大青年学生能够正确认识中国历史,懂得历史选择的必然性,理性对待历史、当下和面对未来,使思想政治理论课闪现出理性的光辉。第二,要以中华文化为源筑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精神之基。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繁荣昌盛、永续发展的精神动力。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品性,影响和塑造着国人的意志品格和道德情感,在世界文明的发展史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更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繁荣发展的重要推进器。为此,思政课教师必须将中华文化丰厚的历史底蕴、文化积淀和价值意蕴传递给广大青年学生,将中华文化塑造良好的道德人格、加强人的道德培育、实现人的健康发展的教育追求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现二者的互进,为学生成长铺就出强大的中国精神之基。第三,要以中国精神为魂筑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之基。五千年来中华民族凝聚的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总和汇成了中国精神,它贯穿于中国历史,凝聚中国力量,是动员与感召无数中华儿女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精神助推器;是引领全国人民齐心协力,形成共同奋进精神的强大力量;是中国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撑和价值之基。思政课教师必须要让广大青年学生看到中国精神的力量,引导其将对中国精神理论内涵把握与实践感悟相结合,在中国精神中汲取力量,在鲜活的时代境遇中吸收养分,在复杂的国际斗争中强大自己、提升自我,为大学生提供价值引领,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展现出中国精神战无不胜的强大力量。
以坚定的自信鼓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授课底气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自信直接影响教师的授课底气。可以说,思政课教师只有充满自信,鼓足授课底气,方能站得住讲台,守得住课堂,赢得学生,发挥自身价值。第一,依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取得的伟大成就坚定道路自信。只有道路正确了,才能取得辉煌的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并能够带领中国走向复兴的道路。思政课教师要鼓足底气向学生讲述中国道路,指出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艰辛实践探索的结果,是中国实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转变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经的、唯一的正确之路,具有伟大的时代价值和世界价值,进而帮助学生树立起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展现思想政治理论课坚定的政治立场。第二,依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坚定理论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离不开对理论问题的探索,通过理论上的不断创新来推进实践的发展,在科学理论指导下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使人们对理论产生内心的认同,更加坚定了理论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历史和时代课题的科学回答与实践,建立起了中国共产党的理论自信。思政课教师要鼓足底气向学生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帮助学生获得正确认知,相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带领中国战胜各种思想冲击、捍卫和传播真理的重要法宝,树立起坚定的理论自信,展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魅力。第三,依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定制度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发展进程中,立足于中国的国情所确立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既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障,又是新时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思政课教师要鼓足底气向学生阐明中国取得的根本性成就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保障,它是推进党和人民事业的动力源,是支撑起中国这艘巨轮应对风险与挑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根本制度保证,具有其他社会制度无法比拟的优势,进而帮助学生建立起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展现思想政治理论课坚强的政治定力。第四,依托中华文化的先进性坚定文化自信。灿烂的中华文明不但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而且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华民族能够历经艰难困苦走到世界舞台中央,中华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和旺盛活力是一个重要因素,它为百经坎坷的中华民族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思政课教师要鼓足底气向学生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帮助学生建立起对中华文化的深厚情感和自信,展现思想政治理论课厚重的精神之源。
以强大的责任意识坚守思想政治理论课堂的政治底线
政治底线是一种具有普遍约束作用的规则,是衡量个人道德品质、法纪观念的“标尺”和确保“不逾矩”的警戒线。思想政治理论课因其特殊性,要求思政课教师必须要坚守住课堂教学的政治底线,完成党和人民交给的政治责任。第一,坚守课堂教学的党性原则。一个政党最本质的特性就是党性,是党员干部在党的实际活动中必须坚持的基本行为规范。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阵地,只有坚持党性原则,才能在实际教学中牢记使命、不忘初心,守住思想政治理论课堂的政治底线。思政课教师必须提高党性觉悟,始终保持高度的政治敏感性,时刻反思不足,纠正偏差,提高师生的党性修养和道德境界;要保持清醒头脑,把党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旗帜鲜明的讲政治,时刻与党同心同德,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理想,提高理论修养,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积极践行为人民服务宗旨,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坚力量。第二,坚守课堂教学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彰显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巨大价值,并增强了其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但仍面临诸多挑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宣传党的意识形态的主渠道、主阵地,思政课教师必须要增强意识形态教育,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内容传递给学生,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学生头脑,加强学生对其重大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世界意义的认识与掌握,以强大正能量推动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旗帜鲜明地支持正确思想言论,抵制各种错误思潮,树立起“四个自信”,并主动与各种敌对势力、错误思潮进行斗争,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守住思想政治理论课堂的政治底线,培育可爱、可信、可贵、可为的时代新人。第三,坚守课堂教学的民族立场。思政课堂要坚守的民族立场就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出发,针对“一国两制”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民族团结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给予深刻的回答,提出了一系列内涵丰富、思想深邃的加强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新理念和新思路,为做好新时代民族团结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思政课教师应帮助学生明确并理解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需要中华儿女共同坚守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这个根本利益;要让学生明确,只有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坚定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政治立场,将自己同国家、民族和中华文化连接于一体,才能进一步推进民族团结与融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让学生以中华民族的民族话语参与世界范围内的价值和文化讨论,向世界传递中国精神、中国理念、中国价值,打磨好维护民族团结的思想武器。
(作者:庄得宝,黑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黑龙江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形势与政策教研室副主任)